1 ) 只能随便看看。
第3集,看徐建华修文物。在上墙的时候洒水就像高山落石,非常有节奏。所以那种抖腕儿的劲,是呈现出一定的频率和速度的。要因其自身的拉力,把它绷直。纸的特性是跟水有关系的,如果没有了水,失去了氢键结合,它就变得又干又脆。
掸水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湿润,而且要平均,所以要用手来感受纸。也完全是相同的动作。但纸和纸的结合要靠刷和墩,这种也是个巧劲儿。张旭光上绵连纸,也是靠巧劲,一次把它撑开就行。
现在回头来看这个片子真的不是什么好片子,充满了大脑的脑补,充满了知识点,而对于修复的过程的细节和感知,却完全没有。但是历史就是这么搞笑,他其实比别的影片做的稍微好了一点点,他居然就成功了。
而且回头你来检验故宫书画修复组,你也会发现他们不是好的团体,他们工作的时候根本就静不下来,一直在说话。看了这片,你会发现是他们部门领导的问题。这个部门领导杨泽华,是口欲期未满足的家伙。一秒钟都不停。而且爱弹个吉他,爱表现。
2 ) 致匠心
<图片1>
这其实是一篇我看完《我在故宫修文物》后感。这本纪录片力荐。
其实,“匠心”和“匠人”并不算新概念,只是觉得近年来重新被关注,又一次热乎起来。这种“热乎”正好说明了一种缺失——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凡事都讲究高效率,一切都变得“快餐化”的今天,安安静静的手工艺人越来越少了,那些愿意花时间、用双手去打磨制作一件艺术品的心态显得弥足珍贵。
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值得被珍惜、尊重对待,尤其对于快要消逝的那部分。
我依稀记得我的小时候,楼下会想起弹棉花、磨剪刀、修棕绑的叫卖声。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天气,爸爸妈妈把家里的棉被抱去楼下,弹棉花的是一对老夫妻,一声声,我看到棉花絮在阳光里飞舞起来又飘落的样子。弹过的棉被睡起来是温暖的生活的气息。而今,压在身上厚重的棉被已经被轻薄保暖的蚕丝被所替代,全杭州弹棉花的店家大概只剩下河坊街历史街区上一家了。
同样是年幼时,每年立冬之前,外婆会来家里给我翻棉袄,我帮着她把棉絮撑起来,一层一层铺上去。棉袄松软,陪伴我一整个冬季。而如今,外婆年纪大了,再也翻不动棉袄了。这门手艺也没有传承下来,我早已不穿棉袄好多年,习惯了羊毛大衣的轻薄,连羽绒服都觉得有点累赘。
长久以来,爸爸大概算是保持着一种“匠心”,除了以前画画,平日里在家会自己买石头来做雕刻,做小景,或者刻印章。每次他给我看,我拿到手的时候觉得格外珍惜。我一直觉得在他退休后,他应该是能够静下来继续雕刻画画的人。
跨年的时候去北京,在故宫珍宝馆里看到已经失传的点翠工艺,翠鸟蓝色的羽毛被一丝丝粘在金银之上,规整得严丝合缝,脑海里想象着工匠在日光之下歪着头拿着镊子,一点点小心梳理粘贴的模样。还有累丝工艺,将极细的金属一点点弯曲叠加成繁复的花纹,其中花费的气力和精力都难以想象。
反观我自己,很容易就能发现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且不论那些巧夺天工的手艺失传了,我们失去的其实是“心”。
失去了那些耐心和恒心,我们更多地从创造者转变为了消费者。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促使制造业越来越发达和高效,机器取代人,是大家的共识。手工艺固然好,但是实在太慢了,加之人工成本远高于机器,利益驱使之下我们不愿意再等待一件手工艺品的完成。但不能否认的是,多数手工制品有其自己的特色且工艺、质量上乘,只是数量稀少。
以上冗长的铺垫,是我看这部记录片的心态。
关于故宫的纪录片有很多,之前的《故宫》和《故宫100》从历史和建筑的角度剖析过,而这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切入点,是描写故宫文物修理厂工作人员们的日常工作,小却新奇。文物修复家是很多人好奇的职业,在故宫里修国宝是怎样一份工作呢?很多人是带着好奇去看。
这是目前为止唯一一部成体系拍摄故宫稀世文物修复故事的大型纪录片,3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用年轻的视角走进古老的故宫,第一次系统梳理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揭秘世界顶级文物“复活”技术。纪录长片总长三集,每集展现几类关系密切的文物修复和性情各不相同的修复大师。第一集讲述青铜器、宫廷钟表和陶瓷的修复故事,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宝镶嵌、织绣的修复故事,第三集为书画的修复、临摹和摹印。
除了感受到中国古代匠人巧夺天工的手艺,为古代文物之精美叹为观止以外,更多的是臣服于这些“文物医生”和他们的“文物复活术”。多数毕业于央美、清华美院的他们,在工作之后就不会再有艺术创作,文物修复是严谨的工作,不能自由发挥,而是要尽最大程度保持原貌。在修复的过程中,要细心细心再细心,耐心耐心再耐心,这样一坐就是一整天。大概在外人眼里,是极其枯燥无聊的工作。
然而并不,这里面有对话,是贯穿古今的对话。修复人和工匠的对话,修复人和上一任修复人的对话。经历整个工作过程,能够获知鲜为人知的故事。
这里也有传承。所有的文物修复师都有拜师学艺,手艺与技能代代相传。在现今社会里,这种古老的关系好像只有在紫禁城内才得以完整保留下来。
当然,纪录片也描述了他们的工作环境、工作日程等等,看起来偌大的紫禁城和无聊的修复工作会因为院子里的植物和动物们开始鲜活起来。
纪录片里最喜欢的一个师傅,是钟表修复家王津老师。片中从事一辈子故宫钟表修复的他在厦门的一个展览上碰到一个台湾钟表收藏家。收藏家骄傲地把视如珍宝的一块表给王老师看,王老师只是很淡定。他一生看过精巧的表无数,他大概无法理解收藏家的兴奋点在哪里,宫里宫外真真是两个世界。
王老师并不是不屑,相反,他内敛腼腆、温暖谦逊、执着冷静,具备所有可以担当钟表修复业泰斗的品质。他看着一些展品哭笑不得,有些尴尬地以这样的方式进入一个现实世界,想来还是安静的故宫更加适合他这样的人。
也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作为大国工匠,应当具有他这样的品性和坚持。莫明地很喜欢他。
看完纪录片,很想也去故宫修文物。知道自己没有这样的资质,心向往之。也许是希望,自己面对这样一份工作,能够沉下心来做一点事。
后来想明白,小到能够静下来写文章,大到过好自己的生活,也需要一点“匠心”才行。
3 ) 十里春风 不如你
记得四五年前我独自去北京办签证。等待递材料的日子又长又无聊,我几乎把能叫得上名字的地方都去了一遍,最后再没地方可以逛,就去了故宫。不为什么,只是觉得那是个氛围挺沉重的地方,不适合我当时焦灼的情绪。
春末的北京阳光那么好,因为并不是节假日,故宫里并没有太多的人。我一个一个进去那些光线幽暗的展厅,玻璃展柜上粘满了无数游客留下的手印子和脸油印子。那些展品发着暗暗的雅雅的光泽,我很缓慢的一件一件看,很精美,想着它们被保存下来所经历的那些岁月或是战火,不由得肃然起敬。
后来我不止一次逛过卢浮宫,庞大的馆厅和拥挤的人群,注定我只能走马观花的略一遍那些举世闻名的画作和雕塑,使劲举着手机拍一些满是后脑勺的照片发发朋友圈。巴黎那么热闹的地方,总有更带劲的去处,博物馆只是浮躁的匆匆一瞥,我是最典型的卢浮宫游客之一。
这记录片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四五年前的那段时光里。我一个人背着小包,里面装着711买的海苔包饭矿泉水跟一点零食,在故宫里晃悠一直到广播说关门,随时走累了就坐下晒晒太阳,春风和煦的吹拂着我的脸和手臂,心里对未来期待又惴惴不安。即使我现在回想起这一切来,也觉得微微的震荡,曾经向往的远方终于在脚下。
4 ) 文物修复,惠及万代;巧夺天工,改头换面;精绝技艺,代代相传。
只有3集,完全不够啊。
曾在故宫的神武门展厅,参观过故宫文物修复展览。这次通过纪录片,更详细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认识诸位身怀绝技的文物修复专家,倍感亲切。正是有了这些样貌普通,犹如扫地僧那般深藏不露,甘于寂寞,苦心技艺,才能使千年的中国灿烂文明,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才能让后世子孙,有幸能瞻仰古人的杰作。
文物修复,惠及万代;残破腐坏,改头换面;巧夺天工,旧貌新颜;精绝技艺,代代相传。
文物修复不仅是技术,也是艺术。除了技艺之外,此纪录片重点是让我们看到的是,这些身处深宫的文物修复工作者,日复一日枯燥而又有趣的工作和生活,宽松的工作氛围,以及故宫修复技艺传承有序的坚守。整个纪录片,生动有趣不枯燥。
你既能看到修复技术人员们沿袭师徒传承制度,工作上严谨认真,也可以看到他们闲暇时,种花植树,养鸟斗猫,欢闹地打杏接杏,收获果实。
这群人似乎一进宫,就与一墙之隔的浮躁尘世格格不入,但每个人各有性格,却又各有包容。
很喜欢古画修复的组长杨泽华,工作休息时,弹着吉他,貌似和故宫、古画以及他的工作性质并不协调,但却感到了他的特立独行和个性。当古画修复完成之后,他操着地道北京腔,给人介绍画中人物,那个像赵本山,那处曾经被一个技术拙劣的前人修补过,发现了画中的小秘密……那份得色和骄傲,溢于言表,个性分明而可爱;
喜欢第三集的一段真实记录,裱画的老专家,在装裱完工后,对不完美处的遗憾;
喜欢木器组屈峰组长有关格物的那段话,喜欢他在辽金代观音木雕像修复完成后,让旁人寻找修复痕迹时,那份可爱的炫耀;当观音像被搬走时,全体木器组的人们站在门口,依依不舍送别的眼神,也令人感同身受;
感动漆器组的年轻的小闵组长和伙伴们,忍受大漆的味道和过敏,坚守着最传统的技法。赞叹之前残破不堪的古瑟,旧貌换了新颜之后的惊艳;
丝织品组的陈杨组长,为了职业使命,忍受枯燥,自己亲手缂丝,令人称道。
因为故宫禁烟,有烟瘾的王有亮老师傅,坐在乾隆生母寝宫寿康宫的炕上,审视、检查刚就位的紫檀大柜,然后画风一变,忙骑着车,跑到故宫院外抽烟过瘾。
还有钟表修复组、镶嵌组、青铜组、瓷器组等等,普通、默默无闻而又身怀绝技的专家们,他们担当着承上启下的重任,每天触摸历史,是一群令人羡慕而又令人敬重的人们。
当然,在纪录片中也暴露出故宫管理的严重不足。看到修复办公室里工作场地的杂乱,就体现了中国人的粗糙和不讲究,和管理的落后。工作室里没有专业的修复台,真担心谁走路不小心,挂到或者碰到文物,造成文物的损坏。办公室里没有恒温恒湿装备,没有专业冷光照明,这些温度湿度自然光对纸张、丝织物都是严重损害;尤其看到历经千年的辽金木雕观音像,在精心修复完工后,放在一个铁架子推车上,没遮没挡,由一帮非专业的搬运工,送去慈宁宫的雕塑馆。当时真想穿过屏幕,来到现场,最起码,在捆扎绳带底下垫块海绵,哪怕一叠厚纸呢,也不能绳子直接就和文物生碰啊,真担心在故宫坑洼的路上,一个颠簸或不小心,把文物硌坏,或者,绑扎的绳子、带子,把所剩不多的金漆磨掉。另外,同在故宫里面,文物的运送,不应该有修复组专业人员随行吗?
还有,织物组的美女们在清理珍贵屏风时,边干边笑,其乐融融。但你们是不是应该戴上口罩呀,飞沫里的蛋白质和有机物,落到丝绣品上,容易滋生霉斑,也容易产生虫蚀吧。
看来,故宫的技术管理还是远远不够。真希望他们够吸取损坏宋代哥窑盘子的教训,制定科学严谨有效的流程和5S管理,避免历经千年幸存下来的文物,在我们这代损坏。
5 ) 故宫的钟表表针,走完了他的一生
一群在故宫修文物的人,日子是什么样的?修钟表的王师傅,气质儒雅温和,带着徒弟修宫廷钟表,看似枯燥,就是一个个零件打磨而已,把小部件一点点修复到原位。全是精细活儿。
修复钟表是需要耐心的工作,比方说,一个宫廷钟表的底座,刚修复好,又坏了,因为室内湿度变了。他们会经常碰到这样反复出现的困难。王师傅就是穿着蓝灰工作服,一点点校正每一个零件。他修着价值连城的钟表,过着朴素的生活。
也会带着徒弟出去参加钟表博览会,看材料和工具。阅遍古代帝王钟表收藏的王师傅,看宫墙外的钟表,有一种谦逊克制的扫地神僧范儿。他轻描淡写地说:有仿古钟表参展,他们现在做出来的钟,加工技术还是不错的。
故宫一展厅的钟表都是王师傅和徒弟修的。不了解的人草草从橱柜前走过,也许他们只是来故宫走一圈再也不会回来看,也没机会知道,这些钟表是会动的。看到本该有生命的钟表静止在陈列室里,王师傅说:有点心疼。而参观者们更不知道,这些钟表加起来,就是这位王师傅的一生。
王津师傅16岁进入故宫工作,今年是第39年。再过几年就要退休了。就像老师傅把手艺传给他一样,他把手把手把这些技艺再传给徒弟,用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教。
钟表馆里钟表,王师傅还记得年轻时修复它们的故事,而他现在的感叹是:一生太快,不够他把故宫里的钟修完。
王师傅只是故宫众多文物修复工作者中的一个。故宫的师傅们,身上都有那种淡定、耐心、钻研的工匠精神,看似普通却不平凡。可工匠并不是苦行僧,他们在将近600年的深宫大院里修文物,生活依然是有滋有味,有血有肉的。
很多人以为,文物修复工作者的价值是把东西修好了,但对他们自己来说,这也是一种“格物”。“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什么?为了让它传播文化。”这是修文物最大的意义,他们乐在其中。
借鉴不妥删
6 ) 纪录片真的比电影好看
年初的时候,是冬天,窝在沙发里第一次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个周末,是夏天,我又窝在沙发里看了第二篇。看了两次,两次的温度不同,感受也各不相同。之前也推荐了不少朋友看,不知道他们看没有?不管看没看,我现在都想再说一句,这个片子一定要看第二篇,因为你会得到不同的感受,第一遍是“眼观”,第二遍是“心观”。或许,也会有第三、第四遍……那便也是后话了。
【眼 观】
在没有看这部记录片前我是从来都不知道,故宫之中除了管理员还会有修复师这个工种的,也是不知道,有这么多种类的修复师。前段时间看马伯庸的《古董局中局》,也是看的废寝忘食,那里面讲到过文物制假,那是仿照着真的生产,虽然是有技术含量的,但假的终究是假的,总会被识别。还有一种比较厉害,足能以假乱真的便是以旧制假。有人将真字画裁成几节,再接上假画,这种技术仿制出来的赝品,总是会真假难辨,得费上些心力去识别。故宫修复师们以他们精湛的技艺修复着那些被历史破碎的一件件稀世文物。曾走马观花的浏览过故宫,看过一件件陈列出的文物,因为不了解,所以总是看不出什么特别之处,唯能感受到的只是建筑的宏伟与那一件件展品的历史气息。甚至,我都不会知道,那悬挂在各宫殿之中宫灯灯穗都是需要专业的修复师来一遍遍小心翼翼的清洗。我开始羡慕那些工作在宫墙之内的修复师们,一墙之隔,既是隔断了古今,同时又是连接了古今。他们像是远离了一切市井烦嚣,嬉笑怒骂、打杏逗猫,养鸟种花,在一切平淡无奇的日常之中花几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去摩挲一件文物。修复师的工作还保持着传统的师承制,这种传统的制度,更加严肃的要求那些年轻的徒弟们精钻自己技术。从那一件件修复好的作品当中,渐渐明白,当我们抛弃一些所谓远大的理想,先喜欢上自己眼前做的那些卑微小事,就能驱散所有的迷茫。即使路边买煎饼果子的大娘,跟你讲解绿豆面皮的成分时,都会让人肃然起敬,何况,这些看似平淡却又身怀顶级技术的修复师们。
【心观】
故宫,旧称为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位于北京中轴线的重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故宫以太三大殿为中心,占地72万平方米,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建筑之一。而故宫之中收藏文物约有百万余件,而每一件稀世文物都需要专业人员来整理修复,最后选择性的面向世人展出。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集合了古今专业人士的心血。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起了“匠人精神”一词,用来形容那些将所有的精力专注于一件事上的人。钟表修复师王津老师站在自己修复好并已展出的钟表面前,一声轻叹,说:“有点心疼。”与他身边擦肩而过的游客来说,谁也体会不到密封展柜中静静展出的钟表是王老师和他的徒弟花了多少心血所修复的,它的绝妙之处并不只是在于精致的外观,而是在于转动发条之后,可以挥动翅膀的小鸡、湍流的河水、航行的船只、扭动身体的天鹅、还有岸边似是张嘴而叫的小狗……每一处都设计的惟妙惟肖。它们本该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而这个生命也正是这些修复师们赋予它们的,它们本该将这些灵动展现在世人的面前,现在,却只能安安静静的摆在那里。王津老师心疼于此,却又满足于此。王津老师与徒弟参加展览,遇到一名台湾收藏家,收藏家傲慢的拿出自己的怀表,问王津故宫可有?王津答没有。收藏家得意到:要是有一两件故宫没有的就知足了。王津抿嘴而笑,再无言语。事后采访,王津老师用淡然的口气道出,故宫之中所收藏是世界各地的珍品,他收藏的也不错,是比较早期的一小部分,可是故宫的钟表不管是从藏品还是件数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王津没有当场与台湾收藏家一比高下,因为一个真正厉害的人是不屑于与他人比高下,他们所专注的不再是希望得到外人的认可,而只是想做好自己的事情,也许这也是匠人精神其中的一种吧。
“缂丝”的技艺远没有“织锦缎”有知名度,在古代能用到缂丝技艺的,非富即贵,皇帝的龙袍就是使用缂丝工艺。陈杨因为要修复“出门见喜春条”坐在机台上,进行这项繁琐的技艺,一个熟练工一天也只能缂出几寸缂丝。陈杨坐在机台上笑着说,现代人不会再选择做这个了,费时费力费眼睛,你看她们也没说过来看看。她的微笑感染着屏幕前的我,如果不是这次纪录片,可能很少会有人知道这种繁琐的工艺,也没有人会知道修复织绣文物时所耗费的精力。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之下,微博、朋友圈,人们想求得关注的可能仅仅是一次餐食,而像陈杨这样的修复师,每天手中拿的不是手机而是各种各样的修复工具,在他们看来似乎也说不上是什么高尚的默默无闻,只是静静的,认真的做着自己手中的事情而已。这次打动我的不再是他们精湛的技艺,而是他们的状态,从容饱满,神采奕奕,这种包含热情的心态让他们的工作附有旺盛的生命力,而这种态度也在不断的传承、延续。
木雕修复师屈峰闲暇之时刻着手中的佛头,一边刻一边说,“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我们从从过去最早的时候说,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块破石头,它能有什么德性啊。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古代故宫的这些东西都是有自己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面去。人在这个世上来了,走了一趟,都会想在世界上留点啥,觉得这样自己猜值得,很多人都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才有价值,其实不见得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面。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是在跟它交流,对它体悟,修复师也会把自己融入到里头。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什么,要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它传播文化,不是说文物就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放在那儿,那没有什么价值。”一段动人心魄的话语,如涓涓溪水慢慢流淌。小时候总是背着“润物细无声”,却无法体会其中的含义,屈峰这段话便会让你知道什么是润物细无声,悄无声息,没有豪言壮语,却又如此沁人心扉。
书画修复师杨泽华舒缓紧张的情绪时总会抱起吉他,弹两首自己拿手的歌曲。性情活泼的他让你很难看出他所进行的工作是需要怎样的娴熟且谨慎的技艺,甚至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手误。记录中的修复工作者身怀绝技却温润内敛,执着而热忱,平淡的就如同身边人,却在用双手拯救着一件件稀世文物。他们比起那些在镜头下表现的严肃忙碌的专业人士更加具有浓浓的人情味。有时候我们好像总是忙碌的连溜猫逗狗、养花种草的时间都没有,忙着所谓的忙着,恨不得立马有人给我们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们就能去证明我们可以撬起地球。可是我们到底是为了拥有撬动地球的能力?还是为的只是为急于去证明我们可以撬动地球?我们之于文物可能只是路过而已,而我们之于生活却是需要耗费毕生精力去摩挲。
7 ) 文以载道,物传精神
文以载道,物传精神。
故宫,那个几多朝代更迭,几多流转岁月,几多故事吟唱的地方。
戳开视频的冲动,只为了那一个地方,停留目光,却为了那匠人理想。
怀着最敬畏的心情,做着最精细的活,重复着最简单的动作,几天,几个月,几年,几十年,还有的话,那就是一辈子了。
《我在故宫修文物》,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修的是湮没在尘埃里的那些人和事,让现在人感知,让后来人瞻仰,这就是他们使命。
致敬使命,致敬理想。
8 ) 致敬特殊工作的匠人
首先,这部纪录片以文物修复为主题,里面几乎集中了国内最顶尖的艺术品,包括钟表,字画,陶瓷,漆器,织品,在故宫尘封了许多年,有很多甚至是第一次公布于众,精妙绝伦,巧夺天工,真的大开眼界(我印象最深的是“铜镀金乡村音乐水法钟”)。而且对这些文物的背景介绍也可以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历史,很有意思,很长知识。
然后呢,这部纪录片想表达的最核心的我想还是“匠人精神”。这些中国最顶尖的文物修复专家,很多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静静地,从事着一份伟大又平凡的事业。说伟大,是因为他们用自己高超的技艺把千百年前的珍宝以它们最完美的姿态呈现给现代的人们,这仿佛是跨越千年的相遇,让人震撼和感动。说平凡,是因为他们就像巷子里最普通的工匠,看起来那么的随和,仿佛手里拿的不是一件价值连城的文物,只是普通的一个钟,一个表,而他要做的只是尽自己的力量修好它。你也可以从这部片中看到传承,一批批的年轻人犹如新鲜的血液注入故宫,延续着传承着老一辈手艺人的技艺,以及他们对文物的热爱,对文物修复的执着。这不禁让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思考:不仅是文物修复,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方面的手艺需要当代的年轻人去传承和发展,其中很多工作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冷静,我们有责任像老一辈匠人一样让我们国家的文化一直流传下去,不仅如此,我们更要学习的是这些匠人脚踏实地,充满热爱,专心致志地去对待自己的工作,这对我们以后从事职业也是积极正面的影响吧,现在浮躁的我们真应该好好静下来,看看这些大师们是怎么对待工作的,一辈子真能做好一件事,也是功德圆满的。
最后,这部片子没有枯燥的说教,没有刻意的煽情,很多生活的小细节流露出这群干着特殊工作的匠人的清苦,其实也不是清苦,因为他们心里是满足快乐的。
还在B站看,挺有意思的。另外一个感慨就是,现在大家表达感受的词汇真的好匮乏。出现修复好的瑟的时候,满屏幕全是"哇"、"好美"、"卧槽"。
泱泱大国,匠人精神。
放在繁华都市的中央,故宫的人事物仿佛是被无形屏障保护起来的另一个宇宙。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有机会能够成为顶尖匠人挑战专注力的极限真是很幸运的事。
可能只有我这种烦人精会在意的事:1、旁白不会发任何ang以外的后鼻音,为什么要去做旁白,为什么竟然能做旁白,好烦!2、年轻一代的工作人员基本上清一色北京口音,看来故宫是真的难进……
贼喜欢有历史气息的东西,有的时候想一冲动到北京去,在故宫做俩月的志愿者,择一事,忠一生,中国的传统思想,不管什么都需要忠诚。
“玉其实就是一块破石头,它有什么价值呀,但中国人能看出德行来…中国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人在世上走了一趟,都想留点啥,觉得这样自己才有价值,其实修文物的时候已经把自己融进去了……文物是为了传播文化,不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物品本身没有什么价值”(木器组屈峰)
钟表组的王津老师可真帅呀 > <
受篇幅限制前两集过于压缩和穿插,造成不能完美的瑕疵。老师傅们的手艺没的说,但是看过日本的文物修复,对比下来有些难受:环境的狭窄杂乱、工具随处放、搬运文物时运输及包装器械的粗陋等。这里没有崇洋媚外,只有精细化和科学化,即使在这个代表大陆文物修复最高水准的纪录片中,仍然看得有点难受。
竟然评论人数不足…还是看到的人太少了…平时不爱评价,这次一定要力荐!尤其钟表师王津…看着心疼…倾尽心血让钟表栩栩如生的活了起来,然而摆进橱窗展览,就那样静静呆着,任其万千华美匠心独运,观者也难以想象它们活起来是怎样的精妙生机…太可惜,太遗憾。极纯粹又极光彩的纪录片。。!!
中国其实真不必艳羡什么“匠人精神”,所谓的“匠人”们完全是另一种画风。有种“道在其中矣”的大气。故宫师傅们谦虚于手艺,颇食人间烟火,有种贴心的真实感。而且,很多学者也是如此。作为舶来品的匠人精神,在中国是一个伪概念。
而今紫禁城里的大师们朝八晚五,温柔耐心,几十年如水而逝,珍宝重获新生
不停酸鼻子,终于明白学文物的学长告诉我站在故宫直接哭出来的那种感受。站在历史的洪流中,这些跟历史的对话,肩负的责任感,对后世的忐忑和交代。自己的一生跟这个这些经历风霜的文物交织相融。(小闵真的好优秀啊;老师傅们都好可爱~
里面有段话说得特别好,“文物不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放在那里,文物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传播文化。文物修复不止是因为把物品修好了他才有价值,而是在修的过程中跟,人和物的交流,对物的体悟,把自己也融到了里面。”中国的格物精神。一群真正的匠人。看完遗憾错过了90年院庆,百年的时候希望可以去
看了三遍,叙事节奏有点乱,不过谁他妈care节奏啊,文物的特写镜头实在太美太带劲了,我现在就要去学轻功,毕竟人活在世界上几十年,不去故宫偷点什么说不过去吧,真想把王津老师本人偷走。
同样是行内翘楚,日本职人追求的是一板一眼里的仪式感,再琐末的工作也要做得肃穆。中国师傅追求的是举重若轻,越是重要的工作越是要带着点玩儿的趣味,其实骨子里也是一板一眼。看完好想去给故宫当扫地工啊!
“之后外面什么声音都听不见了,静得令人不敢说话。”这么好的东西能交到一群有心的匠人手里,红墙暗阁内满是那些有温度的日常。
不煽情不渲染,平实又日常,堪称故宫招聘的最佳宣传【喂
面对钟表收藏家的炫耀,王津只是淡然一笑。他修复的每一件钟表,都是世界上最精美最罕见的珍宝,都可谓价值连城,然而这些可以货币来衡量的价值,却不在他的不在考量范围之内。他感叹的是几百年前的老玩意儿,为何设计得如此精巧,并想用自己的双手,让它恢复当年的光辉。这就是国之大匠的底气和格局。
宣传的是匠人精神,可惜旁白真是败笔,nl不分就不说了,有些地方真是跳戏,你都花了那么些功夫去拍了,还用移轴,还搞动画演示,你就不能严格要求点旁白吗?走心体现在每一个细枝末节的地方,不是自欺欺人就能得过且过的,当然,我觉得每一个修复师都萌炸了
故宫招聘广告(但我去了就是扫地都不要) 无处不在的御猫 王师傅我要给你生个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