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记录
视频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难得没有倍速看完,容易让人静下来,会想去最高学府感受氛围。会觉得清华的氛围真的令人向往,让人想好好学习。
弹幕开头和结束全是在刷自己的学校,这种行为也是很迷惑。 片中宋云天给我的印象最深,真的是赤诚的心。可以从镜头中感受到他的谦逊、踏实,想为家乡、基层做事。 还有老教授围坐在一起开会发言,白发苍苍依旧坚守自己的岗位、依旧传道授业、为学术做贡献就是大写的万世师表模样。 还有天文系的老师从美国回国,一直致力带领清华做中国的前沿望远镜,尤其是纪录片中他带着女儿观星、弹吉他会感受到他的温暖和对从事事业的热爱。老师还很幽默,受到苦难时还此时缺了吉他弹出的心碎声。 还有钱易先生,说她的父亲、哥哥们都是老师,那种氛围和传承会让人敬佩。她还去给老教授拜年,那种谦逊真的是融进骨子里的,上下课拿着一个手提包、80来岁一直站着讲课的画面让我印象深刻。 清华校园也很美,也能猜到是清华的学子拍出来的,好像最美的地方都带着感情加持。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 纪录片《大学》(The Great Learning)观后感
故事拍摄了四位人物,分别代表了清华园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角色,分别为学生和老师,但又不仅仅是这两种角色。
故事的主角,分别是00后严同学,院士钱易先生,水利博士宋云天,哈勃学者蔡峥。影片的视角,讲述了清华人的自强不息,教育的传播和传承,以及家国情怀。
以严同学为代表的这一段影片视角,我看到了高中生与大学新生的青涩、懵懂、渴望以及激情。虽然高中升大学时,他们才是18岁的孩子,却已经懂得安慰父母的失落,体察父母的不易并会心存愧疚。从选择专业开始,便是他们的大学第一课,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并承担这个决定带来的后果。还是以严同学的视角切入,他会有初次参加舞会时的尴尬与局促、会有分享知识时的自信自豪、会有大三时为团队项目奉献出自己的时间和才华的成就感。在他们成长成熟的过程中,我感觉到了清华人的自强不息与团结友爱,为传承和创新的后继有人感到欣慰和感动。这是这个阶段每一个有志青年的使命。
以钱易院士为代表的这一段影片视角,我仿佛感受到了来自三尺讲台、三寸书桌上传来的热度,那是烛火的温度。就好像视频里她的学生们唱的歌,“记忆中,黑暗的房间里,是您书桌前那在深夜里仍旧亮着的灯,给与我莫大的勇气和温暖”,而学生们的最好回报,就是将自己的能量散发在祖国各个岗位上。这是一种传承,这也是老师的使命——教书育人。从钱易先生、学院的教研指导组,和以百岁高龄、目明耳不聪却仍为学院的发展建设提出建议的老教授,以及其他退休的教职员等人,我可以感受到,环境院有如今的规模,清华园有如今的规模,离不开清华园一代代师者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鞠躬尽瘁的传承。
以水利博士宋云天为代表的这一段影片视角,我看到了步入社会时选择的艰难。摆在宋云天面前的:一是一份稳定体面的清华教师的工作,这里同样可以施展抱负,满足父母对他的期望,以及对女友未来的保障;二是一份艰苦卓绝的工作,下到基层一线去服务百姓。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他坚持了理想。那是长期以来清华园随风潜入夜般的无声的影响,做利国利民的无私者,做有意义的事。或许清华园不缺一位老师,但是国家却缺一位有抱负和才华的第一书记。同样的,支持他决定的父母与女友,也是可爱的人。
以哈勃学者蔡峥为代表的这一段影片视角,我看到了先驱的影子。跨出这一步,需要莫大的勇气,为此他激动地说出,自己终于可以拿到一张回中国的单程机票;跨过这一步,需要过人的才智与远见卓识,为此清华天文系建造中国第一座6.8米天文望远镜项目得以通过并展开。做成一件事很难,但为了在天文观测数据方面,中国不再限制于别国这一崇高的信仰,经过一众专家的论证后、在取得社会资源的配合下,得到技术、资源倾斜的该项目终于转动了创造历史的车轮。
正如影片中有一个镜头,做历史的参与者、建设者、创造者,也是我们普罗大众的使命。
最后,2020年清华校长的开课第一讲,传递出了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清华园每一种角色、每一个岗位上的人,都须牢记自己的使命、履行自己的职责。
这是一部极具内涵和价值的纪录片,传递的理念和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个人和团体去思考。大学,不仅仅是一隅之地、片瓦高楼,也是传承之所在,更是祖国和民族保留火种的地方。我们需要西南联大的风气,需要百川汇海。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余所学有限,以上皆一时之片解。
年初特兴奋能轻易获得这部提名34届金鸡的纪录片片源 ,然而拖到今天才看完。 四位主人公均是和清华大学有着紧密联系的人物——校内老教授钱易、研究天文学的留美学者蔡峥(后回清华工作)、来自上海刚被清华计算机专业录取的严韫洲、即将毕业的博士宋云天。对最年轻的两位主人公刻画最易理解,引发的共鸣便最深。 高三毕业生严韫洲表示自己只在10岁时过了生日,后面每年生日都是期末考试。同在清华招生组咨询的女同学分数线虽能上清华,但因未达到理想专业的分数而抹泪。 2018年疫情前入学,疫情后延迟到6月返校,空旷教室里老师在讲台以视频形式授课。不禁惋惜疫情对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影响。万幸自己在疫情前毕业了! 在清华园里攻读九年的博士毕业生宋云天(河南周口人)在申请留校任教的面试环节被问到“长远的打算”,居然那么诚恳地透露:“希望能去基层地方政府服务,造福一方百姓,留校和选调这两个方向都在准备。” 面试官追问:“女朋友什么意见?”宋答:“需要(和她)再讨论一下。”面试官们全都低头微笑。 宋云天和女友讨论工作选择时,女友带着哭腔说:“不知之后生活如何,只想成为一个快乐幸福的人。”从村支书岗位退休的奶奶表示能留校工作很好,何必下基层,基层工作复杂、收入低。 经历一番艰难抉择后,宋博士放弃留校任教,去往家乡河南的乡村基层,实现自己“造福一方百姓”的理想。实在令人佩服!👍 宋云天求学20年后做出这个决定,所以一个人在成长成人阶段求学多年的终极追求应是什么——陪伴亲人共享家庭时光、与友人尽情消遣欢愉、与爱人长相厮守、在岗位上恪尽职守功成名就?也许每个人在人生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答案吧。 #值得一看的纪录片
非常真实。从等成绩,到学校帮忙协调专业,到拉练,到学习,到舞会,到锻炼身体,到找工作,到谈恋爱,到那些年轻的老师,那些年长的先生,最终,到那些坚毅卓绝的精神——可能不被人理解,可能和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相去甚远;以及那些朴素的生活场景,低调谦逊的精神作风,对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责任的担当。。
作为过来人,当此片一开头唱起“西山苍苍,东海茫茫”,便开始起鸡皮疙瘩,3分钟后落泪,泪点很多,为自己、学校和那么多同学老师们感动。好在虽离开清华已12年,但对自己并不失望,倒不是世俗上有多么成功,而更在于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份清华基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未泯。
最大共鸣莫过于当新生拉练,有个男生因为累,半开玩笑抱怨道,为什么让咸鱼拉练,男主人公沉默了2秒,回答说,“因为你不是咸鱼”。就在那两秒,我想所有真正的清华人,心底都会涌出同样的回答,而这份回答,从他们进入清华的那一刻,就已经深埋心底了。
孙虹 写于电影《大学》上映前
我检索了一下我的电子邮箱,最早发出的一份关于这个电影的策划是2018年的3月16日。
那天我匆匆在文档里打下了《大学》这两个字,本以为可能只是暂时叫这个名字,却没想到今天,《大学》(The Great Learning)正式上映了。
对于“大学”这个题材,我自己非常喜欢。
因为我对它充满了怀念,充满了感恩,也充满了好奇。
可以说从毕业的那一刻起,我就开始怀念大学了。
因为研究生毕业的时候,为了寻找一份体面的工作,为了证明自己离开象牙塔的保护也能有“闯荡”社会的能力,我放弃了自己在大学里所学的影视专业,从事了一份市场营销的工作。
然而很快我就发现,我好像并不能从日益增长的销售数据中获得真正的快乐。
真正的快乐,可能是每天都能通过拍片接触新鲜的人和事物,可能是跟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熬夜剪片,可能是在黑暗的环境里看到自己的作品从银幕光里亮起的那一刻。
我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我的导师雷建军老师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去做一件事,那就是定期在周末举行的“清影放映”:让中国优秀的独立纪录片,通过放映和交流与纪录片的爱好者们见面。
借着“清影放映”,我第一次领略了纪实影像的魅力,也理解了纪录片为何需要院线:当你沉浸在一个黑暗而封闭的环境里,唯有前方有光的时候,才能真正静下心来感受时间的流淌,体会另一个人的人生。也正是从那时候起,我认定了纪实影像的意义。
于是毕业后的第二年,我辞去了我的第一份工作,进入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正式成为一名纪录片导演。这并不是一个非常“大众”的职业,但所幸我遇到了许多与我有同样理想的人。
因此我从怀念大学变为了感恩大学,感恩我的大学时代让我找到了自己真正热爱的事。
进而我又开始好奇,是不是对于每个人来说,大学都会有着伴随一生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带着这些困惑于心的疑问,我回到母校,通过三年的拍摄来寻找答案。
如果说一定要在三年后的今天给一个结论的话,我会认为答案是人与人之间的传承:身处于大学中的人塑造了一所大学的精神气质。
我记得电影里有一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细节,让我感慨万千,那就是年逾八十的钱易先生去给101岁的许保玖先生拜年,在离开的时候,摄影师将镜头对准了许先生家里的一幅画,上面的落款是“学生钱易赠”。从这几个字上,我仿佛看到了白发苍苍的钱易老师年轻时候的样子,曾经也是学生的她从老师和前辈的手里接过教书育人的使命,又用一辈子的时间站在三尺讲台前守护着这个使命,将环保的知识和理念传递给一代又一代的清华学子。
所以,如果当每一代人的眼睛里,都闪烁着耀眼的理想之光时,这种光芒必定会照亮后来人的路。
我们的电影里记录的就是这些眼里有光的人。
钱易先生眼里的光是教书育人的使命,是人与自然的大义;
蔡峥老师眼里的光是广袤宇宙的星辰大海,是一心归国的赤子之心;
宋云天眼里的光是不顾一切奔赴祖国需要的地方;
严韫洲眼里的光是因学习而快乐的简单和纯粹……
看到他们眼神里的光,似乎让我也获得了更多面对生活的勇气,希望这种勇气也能通过光影传递给银幕前的你。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眼里有光的人;
愿生于大学的理想,永远长青。
图文分割线:以下是三年里一些值得纪念的瞬间
一部名为《大学》的纪录片即将在7月9日上映。这部纪录片以清华大学为主切入口,清华大学也成为了电影内容展开的基础依托。 而在随后的叙事中,《大学》以极其真实的表现方式,展现当下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态。尤其在中国高校蓬勃发展和专业类型多样化的今天,这部纪录片显得重要且及时。 许多人即便是没经历过大学生活的人,提到大学时,都有些许梦幻般的憧憬。 之于社会真实的背离,之于自我梦想的构建,几乎能在大学中完成,大学造就了一个年轻人的乌托邦和自我精神构建的象牙塔,在这片区域内,美好和纯粹定义了大学生活的本真。 在纪录片中,人物以梦想为引擎,年轻人的善意情绪在电影中被进一步扩散,他们关于梦想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待生命的乐观期许,而这一切通过“大学”的场域空间,让梦想实现了落地。 当然这部110分钟时长的《大学》,并非一个单纯记录学生生活状态的电影,大学的兼容并包早就展现了其高于现实的层次境界。 《大学》在以学生为主体之余,穿插着身份的变换。包括老师在纪录片中的分量、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等,构成了整部电影极具价值的部分。 有些学生毕业成了老师,有些老师不满足于现状继续深造,成为了更好的学生。 学生毕业留在校园,成为了大学老师之后,师生间身份的转换,让大学成为了理想可以被触碰的造梦之境,有一粒叫作梦想的种子回到大学内部生根发芽,延续了学术的香火和精神乌托邦的继承。 在电影中,清华大学的钱易院士成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她从情怀毕业到院士荣誉退休,几乎一生都奉献给了校园和学问本身。 大学对于她来说,不仅是精神的寄托,更是人生的寄托总和;古稀之年的钱易院士重新返回校园给学生们授课的场景,重现在电影中,多少让人热泪盈眶! 而后师生之间答谢,人与人的真挚情感,在学术中得以传递。本真精神的纯粹性,形成了丰富的感染力。 比起大学这片梦想的应许之地,其背后这片名为社会的广阔土壤则更具挑战性。社会不像象牙塔,要复杂得多和残酷得多,如何让理想主义在中国这片现实的土壤中腾飞,清华高才生宋云天给了最好的答案。 作为贫苦家庭出来的天之骄子,宋云天在博士毕业后选择回老家的农村基层工作,担任选调生的一员。 正是他对社会现实的重大责任感,激发了这位清华学子奉献的本能;“国之重器”终究要回归于人民,宋云天把自己的年轻抱负洒在了田间地头,身体力行完成了平凡意义上的伟大。 早在百年前,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校长给大学下了定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成为了许多学子信奉的圭臬。 短短四年时间内,年轻人在这片净土中以各自独立的形态生活,在这美好的四年青春中,《大学》可贵地记录下一幅幅青春善良的面孔,他们眼中有光、心中有梦。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让自由落地、让独立升华,更成为大学生应该去追逐的事业,追梦赤子心永不过时。 其实在一所清华的背后,隐藏了中国千万高校的面貌。当下社会的重大改变,大学功不可没。 尤其在日新月异的后疫情互联网时代,大学的思想和自我的创造力赋予了当代年轻人生活摆脱日常反复的动力,并给中国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未知的新期许。
继无问西东之后第二部清华宣传片,蓬蓬勃勃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所有的线都想从针眼里过,所以基层工作难做——这老太村支书的比喻太精彩了,孙子做选调生也不会差。
影片开头从严同学高考和查分开始,那个场景真是熟悉,一下就真情实感地代入了。宋云天回老家过年,一大家人围坐在餐桌前他说道,不管我未来选择了什么道路,我辈一定会好好努力,奶奶听后在推杯换盏时悄悄抹眼泪,那一幕很触动我。当时我想到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和这个世界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既那么复杂却有时又那么美好。我认为这里描绘的是真实的个人英雄主义,同时又那么温和地融入着质朴而温暖的家国情怀,使你连偶尔在回忆影片中人物的一些情节的时候,都还能再经历一遍眼含热泪的感动。是一部很好的作品,以四个与清华相关的、一定程度上处在人生十字道路上的人物为对象,导演在内容上选取得好,拍摄时机位的布置等许多细节也有很高的质量和想法。虽然希望不算大,但祝愿这部纪录片能够收获一些好的成绩。
清华宣传片,已经想到很多高中老师会放给孩子们看了。从片名就可以看出清华的傲慢或者说自信。
只在清华大学的范围内探讨大学的意义的话,内容相对题目显然是有点空旷和单薄,何况这里也还存在历史的断裂,只在其中一个人物宋云天留校面试的时候,我们听到了庚子赔款,另外人物选择和呈现上虽然可以看到尹鸿指导的清影团队努力想要去除校园宣传片质感的虚浮和表面繁华,尽力挖掘纠结彷徨的部分,但是作为观众对纪录片选择这四个人的原因没有太强的信念感,看不到选择的过程,也因此没有爱上这四个人物(对宋云天的感受其实是最好的,理想主义者)。清华大学里转了一遭,戏称自己也体验了一下清华的生活,但留在心底的,其实是老师在校园里给宋云天的那一抱,好像那个是我以为大学精神还残存的一部分。
名不副实,大学,大家之学,却仅仅局限于清华一个学校,那不如改名叫清华大学好了……四个例子四位主角,只有宋云天是真实而接地气的,高三那位一线城市最好高中的年级前十,有什么代表性呢?归国的以及校园教授中规中距无意义….一般吧
片名的大学虽是取大学之道的意思,但几位清华出身的导演对片子的解读,是希望通过清华的大学生活,升华主题且反应普通大学生的生活状态。那从这一点看,影片基本跑题,选取的新生、博士后、归国教师、古稀教授四个主要人物,都只能作为清华的基本范例,最多对等北大。那些考上清华却没考上理想专业的爆哭,高精尖科研人员的忧国忧民,确实和普罗大众不在一个频道上。
拥有炙热和坚定的理想,浑身发光,充满力量,让人热泪盈眶。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平衡了艺术性与大众性,难忘星空的震撼与玻璃上绽放的烟花🎆)
“做一些有意义的事”“造福一方百姓”“祖国万岁,青年加油”... 当然听过很多类似的话,但大多觉得说这些话的人道貌岸然,满口空言。可由片中几个主角说出来,每一个字都显得何其有分量。国家/基层/发展/强大/责任... 这些词不只是挂在嘴边,而是能清晰感受到发自肺腑的家国情怀的。击垮我的是蔡峥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两行热泪直奔而下,而后直到结束,我一次又一次的深呼吸,努力放松紧绷到痛的喉咙,平复涌上来的情绪,试图调整泪腺崩溃的速度,还是哭得不能自已。还有宋云天、钱易先生等等清华师生,他们谦逊、热忱、身怀理想、深知现实冷酷却也义无反顾,我于他们的信念感之中反复折服。我知道跟拍对象经过严格筛选,成片也精心剪辑,也知道在摄像机未拍之处有更多负面的存在。但真的,清华是个好伟大的地方啊。
清影的制作水平不错,跟住人物的同时不忘构图的美感,剪辑上的切换比较顺滑,但现在看这种赋魅的名校宣传片真是完全无感了。高度概括的片名本就显出一流大学的傲慢,建校110周年的拍摄意图也决定了它不会把目光投向校园生活的暗角。四个人物构成的多元性更多是脚本层面的——抓到了四个阶层的代表,并且可预期都处于人生的岔路口,而他们向纪录片团队展开的生活也全然是展览性质的。
感觉很适合给孩子看 激发下孩子的理想信念~ 而我 看完后想拥有一个上清华的孩子😂😂
看到最后发现是个清华大学宣传片……
这片叫大学吗?就是清华的宣传片……看到片尾字幕清影工作室懂了。这个片子大概是给95%的人猎奇的。宋云天这条线比较感动,能体味到清华精神,适合再继续跟拍挖掘。总的来说,故事有些浮光掠影。
以具有普适意义的词汇加诸于自家叙事之上,有些跑马圈地的阴谋感吧,私以为不妥。另,镜头很讲究美感,让我想到老塔在《雕刻时光》中所谓“诗意的氛围是很多人努力去营造的”,但过于“贴近身肉搏”的拍摄方式,一定程度影响了影片的画面平衡。最后是对主题的吐槽,这部纪录片与《出路》有太多让人难以忽视的相似性,可后者是奋力的荧光,前者是什么,得意的炫耀?观众对纪录片的要求,与对清北的要求是一样的高标准:若没有振聋发聩的声音,还不如悄声低调地多做一些探索、科普、建构的工作,少琢磨歌功颂德的马屁。
这部讲清华大学电影不是讲怎么样考清华,而是宣扬了一种清华精神;清华精神代表的不仅仅是清华这所学校,更是勤学自律、文化爱国的一种精神内核。影片主要以四位各具代表性的清华校友和老师展开:考入校园的新生的欣喜;清华学生不愁“发财致富”却追随家人的步伐投身于社会建设;留美博士毅然回国以支持祖国建设;钱易先生一生致力于培养人才。(清华校友会主办的路演场,真的让我见识到了文化人的满腹诗书滔滔不绝,清华人一家人的和谐友爱氛围。全体清华人起立唱校歌,作为一个旁人,真的太感动了。)
作为献礼清华110周年校庆的命题作文,创作者的发挥空间原本有限。好在,创作者们愿意花费整整3年的时间,耐心细致地跟拍4位清华师生,以此表达对清华乃至中国大学教育的思辨和体悟。大学之于新生,重在“明德”,宜不断尝试。毕业生的大学,志在“亲民”,但难在抉择。而是什么塑造了这样的清华学生?影片又用两位老师的故事呼应了答案。理想耀眼,这部纪录片呈现出了大学和人生之光。
本来没有排片,但硬生生跟经理争来了一个VIP厅,一行15人包场。
宋镇长是真正有理想信念的人,作为晚他一年进入选调队伍的我,宋镇长的事迹早已耳熟能详。在培训中近距离听宋镇长分享自己的经历,台上的他,就是一道光。说回电影,内容还是很优秀的,但更多应该是清华本身的光环,让我想起觉醒年代,清北作为国内大学的领头人,为祖国贡献颇多。正如电影里说的那样,清华人有家国情怀,想为祖国做些有意义的事,也真心希望国内的大学都能如此,更希望大学生们都能如此。
最有份量也最像纪录片的两句话:蔡峥老师说“想做成事情很难” 和 宋云天的奶奶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即便是清华,难做的事情也都一样难。
1.上了清华确实是我目前人生中最光荣的时刻了,毕竟工作还不算是。所以最有共鸣的其实是小严同学,这一part有很多梗,很真实。校友们应该会很喜欢,也提醒自己不要flop,自强不息,厚德载物。2. 清华人真的很爱说"diss"“羞耻”之类的……真的是个耻感氛围很强的地方。。3. 大家很爱蔡老师,可是蔡老师其实是科大男呀?4. 对宋同学那段也有意料之外的同感。自己也面临过留校还是出去工作的选择,也在最后的ddl挣扎过,爸爸妈妈和npy的反应也很像。最后也选择了放弃留校机会。出来工作后,对自己的选择产生过怀疑,但现在觉得没有什么后悔。谢谢清华,让我们不要辜负自己。
看到钱易教授,就突然想起最近丁仲礼院士在大会上提出的实现中国碳中和的蓝图与计划,看到青年教师蔡峥则又回想起当年西南联大时期朱光亚《写给美国留学生的一封信》,看到宋云天则联想到千千万万个扎身到祖国各地的大学生村官,而严韫洲自然是想起曾经一样经历高考的自己。四个人物,四段人生,就像速写一样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模样。中国之所以可以在世界所有主要文明中可以绵延数千年且不中断,甚至成了唯一一脉,关键就在于我们真的足够重视教育!相信这部电影也将成为一枚火种,将真正的大学之道播撒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