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那走失在路上的半条命
整个高三,我的书桌后面都贴着一篇从《青年文摘》上剪下来的文章,文章的题目和具体内容我已经记不清楚了,只记得那是关于一个成绩不怎么好的女孩子考进复旦的故事,我记得她在文章里写起那个学校沸沸扬扬的凤凰花,心生向往。
那是2002年的冬天,我的世界天昏地暗,我总是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哭,后来因为睡眠不足,连哭都哭不出来了。
整个夏天,我都充满了遗憾,可是我没有给任何人说起我的遗憾。
那是2003年的夏天,高考完之后填志愿,我的班主任一直在问我,你已经想清楚了吗,你真的要放弃吗?我去教务处拿推荐表,教导主任说,你真的就只填这个志愿了么,可以再高一点的。我的父母说,你自己决定吧。
后来,我坚持填上另外一个大学的名字,我开玩笑地说,那个学校有全中国最漂亮的樱花啊。再后来,成绩单和分数线下来,我看到我已经远远超过了我梦寐以求的复旦许多许多,我什么都没有说,启程去了另外的城市。
我从来没有给任何人说,那时候我是多么地恐惧。我的满脑子只有一个想法,如果志愿填错了,我就要重来一次这噩梦一样的高三,如果这样的经历要重来一次,我是活也不想活的。
所以,我真的只是遗憾,我从来不后悔我做了那样的选择,因为,我真的,很害怕。
看《高三》,看到的是和自己一样的时光,彷佛看到了那时候坐在同一个教室里,那些形形色色的脸。从高三开始,我们都有一个同样的身份——毕业班的学生,而我们的的身份界定开始越来越明晰了:优生,中等生,差生。
前两天在MSN上遇到一个小姑娘,说起纪录片来,就讲到了高三,她说:“当时我看这个片子的时候哭得一塌糊涂的,但是你应该没有那么大的感触,因为我看的时候刚刚高考完,可是你现在都大学毕业了。”
我没有再给她说我是怎样也心酸得一塌糊涂,你知道有些东西如果没有忘记,那么当它全部浮出海面的时候,便是怎样也无法止步。
我还记得我们那个全省最好的高中里,大家是一同经受着怎样地狱式的特训。
我在那一年里买的参考书比我整个高一高二加起来的还多,我在那一年里做掉的题比我以往十几年加起来的还要多,我在那一年里上课说的话传的纸条,是我迄今整个人生最沉默的时期。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被励了志,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了梦想,总之在那样的岁月里开始思考人生的去留,想远走高飞,就是无论如何都想远走高飞,书柜上贴满了自己写的小纸条,全部都是励志的话。
天还没有亮就起床,一起起来的还有小心翼翼的母亲,她总是会比我早起来半个小时,做好早餐才把我叫醒,然后我再行尸走肉一样梦游在上学的路上;睡觉的时间从凌晨一点到五点不等,有时候做题做得疯了,就一头栽进去,等到出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早都已经没有办法睡死过去了,又或者,在不知不觉的时候已经在桌子前倒下了。
困,就是困,除了困还有怎样的感觉,我从前是个熬不住夜的人,经过了高三,连通宵都不怕了。
我那时候并不是成绩特别好的学生,所以高考的时候在班上考了个第三让所有的人都跌破了眼镜,我的班主任说,你果然就是那黑马。可是我爸说,你很辛苦了,真的很辛苦了。
开学之初的时候我就死缠烂打地在班主任那里哀求,和班上成绩最好的男生坐在了一起,开始像他一样每天在下课以后拖住不同的老师问不同的问题,每天都问,每天每天都争论不休;我开始向他一样每天进教室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做题再做题,下午放学也是做题再做题,做到天黑了再回家吃饭,吃完饭接着再做题。大量的卷子、习题册、还有自己买的各种参考书,每天都有任务,密密麻麻写满了字。
那时候连累都不觉得累了,只是想着,赶紧考完吧,考完了我要好好睡半个月,然后,我一辈子也不写字了。
后来高考,我的同桌莫名其妙地落榜了,他就是与我截然不同的那一个,他的志愿,稍稍高了那么一步。他留在了当地的一所大学,成绩一直很好很好,后来,保送去复旦读了研,就是那个我最最向往的复旦。
他落榜那一天,我翻同学录,看到他曾经写着:为了我的北大,你的复旦,我们都要拼了命啊。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便稍有察觉,其实人生才刚刚开始啊。
在片子的开头,班主任说过,请你们拿出半条命给高三,没有人会因为太用功太努力而不行了的,所以我不要你们的一条命,只要半条。
几乎所有的人都搭上了半条命,不仅仅是学生,还有老师,还有家长,大家像抗敌小分队一样成立了一条统一战线,人人自危。
病态的究竟是我们,还是社会。
看到片子中他们着魔了一样的生活和口号,其实我们的努力不过都一样,全部来自于内心的恐惧。有人哭着挣扎着往前走了,有人放弃了逃避了,有人茫茫然不知所以。
如果病态的是社会,那么我们之所以要变得那么病态,不过是因为我们恐惧于我们不能生存下去,我们都想生存下去,看到广阔的天空和所谓的梦想。
我有一点想要追访一下这些学生后来都变成了什么样子,在考进了大学、大学毕业之后,他们遭遇到的,是和当初完全不一样的状况。
说什么辛苦这一年幸福千百年,说什么一生之中最苦的时候,那都是为了他们的斗志而故意说出的话,实际上无论高三这一年如何,走了还是留下了,狗血的人生还没有拉开帷幕。
我用整个大学的时光来弥补了我在高三那一年损失掉的娱乐和休闲时光,毕业以后漂泊到了另外的城市,然后开始了一轮有一轮的死磕,我总是在想去他妈的教育吧,谁他妈也没有给我说过人生是这样的莫名其妙充满了势利,谁也没有给我说过命运是在自己的手里可是就是有那么多的不公平。
我那曾经彪悍过的半条命,竟然不知不觉就走丢了。
昨天晚上我看完了这个片子,什么也写不出来,一觉睡过去却梦到了自己拼命拼命在做题。
然后,今天,北京下了雪。
看着这样的冷清清,我突然意识到一件事情,自从高三之后,我再也没有拼命去做过一件事情,哪怕是半条命。
总想着走捷径,在别人的一劳永逸面前常常迷失自己,隔三差五地被生活打败,做事情的时候总是想着放弃吧天塌下来也有个子高的人顶着地塌下去也有矮的人垫着。
我真的以为我已经远走高飞了,却远远没有走出来。
我那走失在路上的半条命啊,我总是在想,我究竟要做些什么,才能对得起五年前的那个自己呢?
我亲爱的高三的孩子们啊,你们不要被幻觉蒙蔽了双眼,人生正在不怀好意地看着你们呢。
2 ) 曾是少年
2005届的高考生,当年我也是其中一员。恰好十年后,自以为躲在安全的距离外去看这群当年的竞争者,却从第一个场景开始,被连串让人错愕的影子鬼魅般地拉扯回那场中国人最疯狂最酷烈最劳损最难耐的赛事。
镜头对准的是一个普通小县城的高三(7)班。墙壁上激昂的标语,黑板上惨白的日期与课程表,课桌上小山般的课本与复习资料,以及长尾夹衔住的肥厚试卷。上课下课,堂前堂后,学生们听讲,呵欠,讨论,打闹,赶路,做题,大声朗读背诵,对着摄像机怯怯地笑……他们在我们似曾相识的场景中,挂着雷同的固执与稚嫩,只是那疲倦眼神,依然不知是否可用清澈形容。
高考太虚耗人心,经历过的人大抵仍记得高三那年该是怎生的山雨欲来,怎生的硝烟四起。都知道要往六月那个点去奔,要咬紧牙关纵身一跳,要在跌倒的瞬间立马爬起来继续跑,要像班主任王锦春说的那样拿出半条命来搏,要把自己不当自己地不怜惜地去用去耗去掏空……仿佛那就是人生的唯一意义。在年少时毫无保留地为一个目标这般奋斗,美好,但也壮烈甚或悲哀,特别是为了如此面目一致的目标。跨过一些时日,也许你会明白那确实只是人生中的一个小山峰罢了,生活不仅没有绝路更没有唯一,但在那个封闭的年纪,尤其是在封闭的地域中,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这就是永世的靶心与终极的战役。这么呕心沥血地与千军万马争一个数字,漫漫人生路中也该是绝无仅有的了吧?某种程度上一局定胜负的高考,成王败寇得让万千少年跳脱不出宿命摆布。于是至少在高三这一年,与本该葱茏活泼的年岁相伴的只有书山题海。且不讨论中国的教育机制是否畸形或何等让人疲倦心寒——毕竟对太多农村贫困孩子而言,高考竟仍然是摆脱贫困“唯一公平”的竞争筹码——而是当看到他们空张着血红的双眼,强堆着倦怠的表情,诉说着无穷的压力与无妄的噩梦,想及当年与现在,心里难免泛酸。
最近S.H.E《你曾是少年》的现实歌词触动很多人,也许对应起这纪录片,也有契合之处。“你我来自湖北四川广西宁夏河南山东贵州云南的小镇乡村,曾经发誓要做了不起的人。”那都是少年时“荒诞”的誓言,在未与现实短兵相接的时候,每个人该有多么天马行空多么凌云壮志。而到了高中特别是高三,恐怕很多学子心中的“了不起”,都已依附在一所好学校带来的荣光与希冀上了。“许多年前你有一双清澈的双眼,奔跑起来像是一道春天的闪电,想看遍这世界,去最遥远的远方,感觉有双翅膀,能飞越高山和海洋。”这种赤子般恣意动人的过往,或许早被高三甚或中学的滤镜筛掉,少年们身上不见那种仿佛世上一切风浪都不是风浪的淡定与仿佛垫脚就能摸到天的豪情(除了一个所谓“差生”在班会上念出一句“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尽管他也许和大多数考生一样,并不确切知晓每句诗词的意蕴),他们会在青春被抑止后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买醉而哭泣,为压力难以消解而反叛而逃离,因为放眼开去,生活空剩这场异常残酷的战争,双眼与双脚都不再自由,心思被捆缚在几张试卷上。不管多年后,是否因为高考抑或别的经历让自己天真离去,虚伪浮现,被无边寂寞惊醒,任七分酒肚怅然,总该明白所谓的成功不可能抚平伤痕,更何况大多数人并没有在社会法则下成功了,然而在整个制度的碾压下,多少人还保留得下人性最初最难得的清澈与赤诚。我再怎么试图从片子中找出真正无忧的快乐,都难似登天。当然,想从这种背景里挖出由衷喜悦,也是痴人说梦。
现实一种。诚如王锦春一开始说的,“确实,世世代代都很难有好日子过,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家长都非常重视,你知道的,家长重视就要求我们老师也重视,老师有些时候也是为家长服务的。虽然我们这个(教育)也是为国家为民族,是不是?但是,人一旦在这个圈子里面的时候,你很难与众不同。”是的,面对这条难得的出路,莫说很难与众不同,根本也没几个人敢与众不同了。视角再拉伸开一些,与邻班较劲分数的老师头顶上,承载着校长乃至县领导的压力,而肩膀上,又担负着家长殷切的巴望。环环相扣,学生固然是走卒,老师也见不得是棋手。且不必追索校方的谆谆诱导是否与政绩沾亲带故,只说身后那些沾染风霜的乡野父母,须知正是他们构成了这慈爱但壮烈的猩红布景。有人诉说苦工的劳累,希望孩子能进政府做工,为政府与共产党做好事,不要再跟他们一样苦。有人觉得与孩子有代沟因此索性不交流,只顾为孩子埋头干活便是。有人表示孩子要是愿意学,能闯出去,房子卖了也是要支持的,什么代价都可以……看着他们在家长会上穿起难得相对光鲜的衣服努力听懂每个字句,在平常聊天中羞赧地答谢老师,在孩子高考前煞费苦心地弄来闻所未闻的补品,看着他们的欢欣、希望与怜爱,感觉“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几个字真是太剜心了。片中的寥寥数笔,最是让人难忘。导演并未着力于家长的压力如何传递到学生身上,也未着力这种体制下教育程度不够的家长们该是如何疏导孩子,他只是让他们如同幕布般亮相,在这些固化的场景中静默地一站,满腹心酸话语便依然井喷。
其实,那也不过是你我大同小异的过往。无论在哪座城乡,在哪个年代,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在这段奇异的时光里任自己缀在老师或尖刻或疲软的训诲下,浸在长辈或聒噪或隐忍的期望里,沉在自己或阴郁或枯寂的长跑中,一抬头,自己业已成年。而无论高考前奏如何,过程如何,结果如何,前方依旧看不清。从镜头近乎静默的语言里,能够感受到一股子疼惜,无奈,却又只能是如此而已的况味。而那个小女生仿佛还在昨日,用清脆声线哼唱着“他们已经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
年年岁岁地,一个又一个的王锦春依然伫立在三尺讲台上,对又一批高三的少年斗士们吟诵汪国真那兴许早已变味的名句,“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然而,那些新面孔当中,果然依旧簇拥着一大串落榜复读生。
20150603-20150604
周浩导演拍摄的纪录片《高三》是我早就很想看的片子,不过此前的整个期待阶段都没有明确地感受到我在用什么样的情绪去预设这部片子的状态。真正坐下来看完,才知道大家都是怎样想的。《高三》原样反映了一个班级的高三学生一年的生活状态,每个观众都有自己的高三回忆(小朋友除外),不管酸甜苦辣,总不至于一直在笑吧?原以为看纪录片时都会唤起自己的相同或相似的记忆,那么笑场最终是给自己的吗?这到底是谁的《高三》?
片子放完之后,周浩从容端坐下来,回答观众提问。我的问题他换了个方式来回答,他的回答恰恰也为“谁的高三”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如我所想,中国有千万种高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过法,学生、老师、家长、领导各有各的立场和小算盘,更各有各的造化运势。周浩说,他压根没想把高三整体状态展示得多么出神入化,当然也没像我想象的那样,把片子拍到报志愿录取结束。有不少观众很奇怪,周浩为啥剪出来那么多学生背诵历史知识时说出的政治敏感词汇。我起初的判断是,这样会表示出高三学生们固化的思想世界与外人眼中完整的世界有什么差异。但周浩明确地告诉我,作为一个四十岁的人,生长在红旗下,他是要通过镜头来表现出自己看待高三这个事情的态度。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态度来看高三,大家的角度都不一样。周浩注意到这些政治词汇、意识形态知识,这属于“他的高三”,我也有“我的高三”,你有“你的高三”。合在一起,真实的高三才完整。因此周浩说他当然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高三这个历史现象,我完全能理解了。
在我眼里头,《高三》这部片子对高三生活的表现非常完整,无论人、事还是状态,都和我当年高三时基本相同。有很多环节,有很多人不信。比如,有人担心,片子的拍摄会让学生分心,那最终影响班级高考成绩怎么办?没错,黄冈一中拒绝周浩肯定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个“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超级高中拒绝周浩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一个很让人难忘的历史行为。至于拍摄是否能影响学生们的学习,我认为片中同学们已经作出了回答。凡是认为会影响学生复习的人,我感觉你的高三都是心不在焉的。一个真正投入高三的学生,至少懂得成败问题的少年,都会很自然地爆发自己的小宇宙。当你做起卷子来时,美女从你身边过,你头都不会抬一下。何况和你已经混得烂熟的一台摄像机和一位叔叔?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细节,这就是党支部会议。有朋友认为这个东西有点问题,真不真实倒不说,这个东西到底有没有必要花这么多镜头时间?我恰恰认为党在高三的影响就是无处不在的。因为入党在高中不仅代表着荣誉与利益,还的确包含有相当的光环闪耀特性。党支部会议是不能为任何其他的情节所替代的,无论支部书记的讲话,还是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宣读申请书的用语,这些都非常自然,这就是常态。有人认为高三学生这么忙碌哪有时间去开什么会,何况入党积极分子都是尖子生。那我只能怀疑你来自山东湖北河南这样的高考大省,或许你的学校把成败看得更重,且将之拆解得更细,以用来取消你参加党支部会议的可能性。
为周浩完成辩护之后,我想重拾片子中令我深感难忘的细节。首先教语文的文科班主任王锦春这位魅力十足的男士就实在太经典。世界上不缺少有创造力的学生,缺充斥太多素质不高的老师。尽管高三必然是鼎级高中教师发挥才华的舞台,但我们似乎各自都能举出例子,讲一些舞技不佳者的故事。王锦春的绝版台词太多,虽然他一年换一年地在用。因此我们一定要看到,一个绝顶的人,他的行为很可能背后也是时间重复带来的枯燥的堆砌,只是我们在做一件事情时只需要见他一回。在高考考场外的备考区域,王锦春站在桌子上,对“他的将士”们训话,有部分学生无法理解地捂嘴笑。这都很正常,即便是王锦春自己也未必相信这些纯粹用来作心理战的鼓舞用词。我们绝对不应错过捏着台词纸的那双颤抖的手。当然,所有观众大概都记住了一个场景:在等待考生交卷出来时,王锦春往自己嘴里丢了一片此前给爱徒们各自分吃的药片。学生需要冷静并补充能量,作为统帅,他更需要。
一直作为背景旁白的林佳燕的日记也颇令人感慨,当年我曾每天舍得在复习中花掉晚自习时间中的一个小时以上用来在日记本上密密麻麻地码字。看得出来,林是一个外表坚韧的女孩,即使她成绩和心理素质都很好,我们还是能在她的日记中看到对自己的多种猜疑、否定,随后又看到她无数力量深沉的自我激励。本子上的字讲述了一个高三人与自己战斗的故事,它无愧于本片的心理脚本。在片子中比较重要的人物还有几位,比如逃课上网和在寝室睡觉的两个学生,还有留字条出走被王锦春劝回的张兴旺。不管是上网挣钱,还是烧香消愁,这些作法都极富青春色彩,站在银幕外面我们笑得出来,站进银幕去说不定我们就是艳羡者。话又说回来,看了片子,还是要回忆自己的故事,不然我们看到的永远是“别人的高三”,不是“我的高三”。
最终落到对高考和教育制度本身的思考上,周浩采用了比较惯常的方式,做各电视台新闻联播高考报道的声音节选。周浩在回答提问时说,没有人做得到花一年时间真正去跟踪高三这件事情,媒体的报道顶多集中在高考两三天而已。不把高三这个现象记录下来,以后历史会将其随意遗忘。将来我们也许反而会怀念这种独特的时代,少年们为了唯一一次相对最公平的全国竞争而奋斗。反观教育改革,我们也活生生地看到一些东西。全校家长大会上,校领导讲了南京高中搞素质教育失败的反例,强调应试还是很重要。可惜下面坐着的乡村农民们没有比较能力,他们想都不想只希望孩子摆脱种地或打工的家族宿命。城市高三生具有某种天然的优势,在此处体现为放弃一些东西的能力更强,但农村高三学生则只有死拼应试一条路。可见,我国能提供给青少年的生活道路备选方案实在少。进一步想想看,能用全局性眼光去审视高考制度和改革安排的人又有多少。
除去重启严肃的思考,我更浓烈地感受到高三重现般的心潮澎湃。片子的节奏也是这样,乐章越到后来就越有高潮的味道,而《那些花儿》带来的青春不可回复之轻轻痛感和流泪预感实在让学生们逃开不掉,我看起来也感同深受。这为高三生活残酷的主旋律配上了相对柔和的唱词。
关注纪录片,思考生活。请关注由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和UME新天地国际影城联袂推出的“真实中国·影院计划”。
http://dc.smg.cn/film-083.html原文地址:
http://st1984pinglun.blogbus.com/logs/26417124.html
入党积极分子的那一段....
“铁打的高考,流水的学生”
天下的高三都一样,天下高三的学生都一样。被梦想和青春挤阅得痛并快乐着……
真正的中国青春不是小时代也不是左耳
泪流满面
班主任人还真不错
就像是我曾经的故事记录了下来。一样的学校大门,一样的师资层次和教学物质条件。一样的老师风格。当最后出现学生们的归宿,有流泪的冲动。四年之前,我文科,我恋爱,我想走出那个山城,去遥望远方。
能将一年的内容装入一个半小时是一种本事,况且选择的素材都很恰当。正在经历高三,所以看着比较感慨。
本以为看片子时会罕见的痛哭流涕,不过没发生,因为导演的功力实在不到家。不过有些“哭点”还是很有印象的,比如那次班会和北方的狼,那个女孩和那些花儿。最容易勾引眼泪的还是王老师的一些话语,不愧是教语文的。看这片子很容易勾起些相同或相似的回忆,回忆是最容易伤感的。王老师确实让我很喜欢!
忘记一些什么,想起一些什么,那是十六年前,如今我依然没有长大。
仍旧还是觉得那一年,决不能重复,很庆幸,我走出来了,头也不回,然,可能是真的老了么?想要回去高中看看了,那个已经废弃的教室,上面是不是还有我曾经刻下的名字……
绝大多数的中国孩子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被推向了那倒独木桥,泥沙俱下,不能自已,以至于我们都没空问一下这一切是为什么、我们要去哪。没办法,这就是中国,这就是我们的青春。
有一种沉默的力量在推我们压抑的前进
不知道中国孩子的青春里什么时候能多一点颜色。
片子里晨读时候朗读的那些文综屁话(尤其政治)让我感慨万千还有放英语听力时候的"丁冬"
作为文艺作品它粗糙又略显混乱,不过很多高分应该是打给那难以忽视的真诚和观众自己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国情”两字有时候真能解释很多,当看到片尾那一串大学名称和“复读”字样很多人一定和我一样不只是扼腕叹息。影片的后半段一直在止不住地淌泪,5年了,不知那群孩子身在何方,是否安好?
在某些的时候某些片看了和吸毒一样。【高三】这片让王锦春老师赢得了超高口碑,他相貌不出众,语音不标准,像痞子一样抖腿,像流氓一样吐脏,可他对任何一个学生都不放弃,对任何一个学生都循循善诱,一个吐槽汪国真又引用汪国真的负责班主任,他们说:嫁人当嫁王锦春。
这是我亲爱的母校,我有过的青春。
谁不是自那白惨惨的青春里踉跄而来
因为片中主角就是我们校的林佳燕,跟我一样也是文传,只是低3届。中午听说协会那边的人还找到了她,看这样一个纪录片就更有感触了……啦啦啦啦去吧,他们已经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